所有物体都由基本粒子组成的事实是古希腊科学家假设的。但在那些日子里,没有办法证明或反驳这个事实。而在古代,人们只能根据自己对各种物质的观察来猜测原子的性质。

只有在19世纪才有可能证明所有物质都由基本粒子组成,然后是间接的。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在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基本粒子理论,描述它们的结构并解释各种性质,比如原子核的电荷。
分子、原子及其结构的研究致力于许多科学家的工作。物理学逐渐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基本粒子、它们的相互作用和性质。科学家们开始想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提出假设并试图证明它们,至少是间接的。
B因此,欧内斯特·卢瑟福和尼尔斯·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被采用为基本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带正电,而带负电的电子在其轨道上旋转,最终使原子呈电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被各种实验反复证实,从它的一位合著者的实验开始。

现代核物理学认为卢瑟福-玻尔理论是基础,所有对原子及其元素的研究都基于它。另一方面,过去 150 年来出现的大多数假设尚未得到实际证实。事实证明,由于研究对象的超小尺寸,大多数核物理都是理论上的。
当然,在现代世界中,确定铝核(或任何其他元素)的电荷比在 19 世纪要容易得多,甚至在古希腊更是如此.但在这一领域有了新的发现,科学家们有时会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试图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粒子物理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悖论。

最初,卢瑟福的理论认为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原子核的电荷,因此取决于在其轨道上旋转的电子数量。现代化学和物理学充分证实了这一说法。虽然研究分子的结构最初是基于最简单的模型--氢原子,其核电荷为1,该理论完全适用于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包括稀土金属和最后人工获得的放射性物质上个千年
奇怪的是,早在卢瑟福的研究之前,一位英国化学家、教育博士威廉普劳特就注意到各种物质的比重是给定氢指数的倍数。然后他建议所有其他元素仅由氢组成,在某种最简单的水平上。例如,一个氮粒子是 14 个这样的最小粒子,氧是 16 个,等等。如果我们在现代解释中全局考虑这个理论,那么总的来说它是正确的。